管网探漏:漏损控制的临门一脚

前言


从供水企业以自来水为产品的行业特质来看,从源头到龙头有三大核心指标,即自用水率、水费回收率、综合漏损率,其控制难度依次增大。自用水率的管理边界为自来水厂内、地面以上可见,位于企业运营的前端,故水厂工艺路线一经确定,该指标完全可知可控;水费回收率同样处于地面以上,但其管理边界扩展至供水全域并与用户打交道,位于供水企业的运营终端,故该指标完全可知但不完全可控;而综合漏损率(即产销差率)的边界是地面以下(供水管道),部分可见(水表),涉及供水全域,位于企业运营的中间连接端,加之漏损的特点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不确定,故该指标的控制难度最大。


漏损的本质


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管道都不可避免地会漏损,但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存在“隐患→发展→发生→发现→定位→修复”的一个过程。国际水协将此过程概括为“关注—定位—修复”(ALR:Attention Location Repair)。供水企业在漏损存在的状态下,ALR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决定综合漏损率高低的核心。因此,漏损控制的本质是对漏损进行时间管理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过去,供水企业会每季度安排探漏队伍对辖区供水管道进行全面探漏。假设这支探漏队伍技术高超,所有漏点都能被他们探出,同时该企业的运气非常好,即管道刚发生爆漏,探漏队伍就巡检至此,马上对漏点定位,维修人员也马上进行开挖修复,那么,该漏点的ALR时长也就一天左右,而企业的无收益水量并不会增加太多;假设该企业的运气不好,探漏队伍前脚巡检完某处管道,刚一离开,爆管就发生了(未渗出地面),这一漏点要等到下个季度探漏队伍再次巡检时才能被发现,那么,该漏点的ALR时长至少是一个季度(90天),而企业的无收益水量也会大幅增加。企业的运气不可能一直那么好,也不可能一直那么差,若取平均值,则ALR时长为45天。当然,企业也可以缩短探漏周期,变一个季度为一个月,那么,ALR时长就可以缩短至15天,但探漏人员的投入也得相应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在探漏人员有限的情况下缩短ALR时长是企业漏损控制的核心问题


解决之道


传统的漏损控制是被动响应式管理(包括探漏),只有漏损恶化到明显可察时才会被动采取措施,而且解决措施没有针对性。而国际水协倡导采取计量分区(DMA)主动漏损控制策略,可实现对漏损产生的位置、时间、流量的量化, 在技术上做到“精确打击”,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试想一下,如果辖区内的每一个小区都被划分建立为拥有在线监控的计量分区,泄漏一发生即被发现,一改过往全域盲目探漏的状况,那么,ALR中的“A”(关注)时长将被大大压缩至小时以内。“A”的问题解决完了,就剩下“L”(定位)卡脖子了,因为后面的“R”(修复)影响不大,供水企业基本上都能有效地组织维修。在供水区域建立DMA就好比看病,治病还得靠管网更新改造或探漏修复。因此,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提升探漏效率就成为供水企业的唯一选项。


实践之路


“十三五”初期,环水投资集团在13个供水项目公司导入DMA管理理念,构建计量分区管理体系。到“十三五”后期(2019年末)已建成小区DMA2133个,DMA覆盖率约为75%。通过对DMA实时数据的跟踪与分析,将漏损定位在一个小区(定面);通过关阀试验,进一步将漏损定位在具体管段(定线);最后,将漏损管段线索提供给探漏人员,实现定点,有效地缩短“L”(定位)时长,提升探漏效率。


2020年,在环水投资集团“降本增效”的工作目标驱动下,我们进一步设想:如果在DMA管理实现探漏难度“降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内部人员的探漏技能“升维”,那么,可否通过这样的“一升一降”,使探漏工作不再完全依赖外聘的探漏队伍?基于这一思路,2020年6月,环水投资集团在焦作水务公司举办首届“奋进杯”供水管网探漏大赛,以赛促练,挖掘内部“探漏匠人”,带动内部探漏队伍自觉提升技能水平,使内、外探漏队伍互为补充,以减少探漏费用的支出

结语


当前,水务经营已发生巨变。从改革趋势上看,未来中国经济会向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漏损控制将会越来越重要,甚至会变成供水企业的核心任务,势必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供水企业应将漏损控制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抓手,注入自身成长基因,方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未来,供水行业的进入门槛会越来越低,竞争也将空前加剧。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变革,勇敢直面挑战,打造全新的水务生态体系,才能再创辉煌。试看未来的世界,必然是无漏的世界。


讲师简介




李明  深水大学认证讲师

图片.png

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计量工程师。2010年起从事漏损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如何为大用户合理选择水表》(《中国计量》2012年08期)、《旋翼式水表倾斜安装对计量的影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9月)、《探索小区控漏新方法降低供水企业产销差》(《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年1月);参与用户夜间用水量测量及其在漏损控制中的应用、分区计量控漏技术推广与控漏体系的构建、进口优质水表的引进及其计量效率分析、水表计量效率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运用、小区DMA漏耗控制研究等课题。2013年参与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漏损控制工作,实现“十三五”期间综合漏损率(未修正)从21.2%降至13.9%(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