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呼吁成立中国巨灾保险的中央基金

6月22日,由中再集团主办的“首届巨灾风险与保险高峰论坛暨中国再保险巨灾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王和在讲话中提到,巨灾保险最需要解决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定位问题。他呼吁要成立中国巨灾保险、中国地震保险的中央基金,中央基金更多的不是财政要投多少钱,而是搭建一个平台。

从中国保险行业的角度来讲,中国人保和中再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年前,两家公司一直在开展这些工作。这看似是保险问题,其实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王和指出,第一,建国以来我国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利用政府财政的力量,有效化解了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可以说,举国体制是我们政治优势的具体表现,功不可没。但是,面向未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背景下,这种单纯的依靠政府和财政的举国模式难以也不应该持续下去。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应当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管理模式,更多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探索一种新举国体制。新举国体制是从单纯的依靠财政和政府,逐步过渡到更多地依靠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巨灾保险无疑是巨灾风险管理新举国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实现路径。

第二,巨灾保险制度难度大,但下决心做就不难。中国人保研究巨灾保险已久,总的一个基本判断,巨灾保险的特色决定了这个制度具有许多的困难。“我曾经把它总结成五大难题,全世界的巨灾保险制度都绕不过这五大难题,而这五大难题放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贫富悬殊还比较大,国家还处于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这就更难了。”王和介绍,“但如果我们认识到巨灾保险是一个惠及民生的一项事业,如果我们看看每次大灾以后那些受灾地区人们无助的眼光,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说难。如果心中能够装着群众,我们为民执政,这个问题就不难。”

要解决这个难题,技术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一定要把巨灾保险定位成一个公共产品,至少是准公共产品。如果一味地强调用市场化的机制来做巨灾保险是做不好的,这是全球实践的证明。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几年做过一些巨灾保险的试点,这些试点更多的是体现为偏市场化的实践。这些试点固然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这些试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巨灾保险其实最需要解决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定位问题。“我始终呼吁要成立中国巨灾保险、中国地震保险的中央基金。中央基金更多的不是财政要投多少钱,而是搭建一个平台,有这么一个平台,有这么一个协调和执行的机制,这个事情才能做好。”王和指出,“我们参加过很多关于巨灾保险的讨论,可能讨论到最终都没有办法落实。”

第三,科技将在巨灾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将进入算法时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的计算能力,将发生指数级的变化。随着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人类计算能力的提升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认知能力。“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复杂的气象系统、地理系统、地震预报体系,当计算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中的问题会被突破,它将会彻底改变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灾害的能力。”王和称。

另外,科技为我们推动巨灾保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解决覆盖面的问题。巨灾保险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覆盖面,即使日本和中国台湾现在也不到20%左右。如何解决这个覆盖面?中国保险业正在积极探索,在上海保交所搭建了一个平台,未来将更多地导入区块链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营销效率、核保效率、降低成本。

“我希望关注灾害预警系统。尤其是地震预警系统,现在全球比较完善的是日本和墨西哥,他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基本原理就是电池波比地震波跑的快,能够为可能受灾的地区抢到10秒、20秒的黄金时间。”王和表示,“中国企业也需要建立此类系统,也需要通过巨灾保险来相互推动。因此,科技对未来巨灾风险的管理、巨灾保险的实施创造了许多可能性,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