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千里慧眼” 管好“头顶之患”

转载:safework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名副其实的“悬河”。开封段的黄河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7-8米,最高处达10米以上。黄河悬在地面之上,也悬在了黄河两岸老百姓的心头,成为威胁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了河流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可以悬上天。尾矿库在人工之下,也可以“悬之又悬”。

目前,我国共有尾矿库近8000座,总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风险比较突出的“头顶库”(初期坝坡脚起至下游尾矿流经路径1公里范围内有居民或重要设施的尾矿库)有1112座,涉及下游居民40余万人。

“头顶库”成“心头患”

尾矿库普遍存在着点多面广、管理技术人员匮乏、安全欠账多等问题,而一些尾矿库的下游还有不少村庄和居民区,尤其是一些“头顶库”,往往成为下游居民的“头顶患”。这些悬在下游居民头上的“定时炸弹”, 一旦防控不力发生溃坝,极有可能酿成重特大事故,从而为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2006年,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4·30”溃坝事故,造成15人死亡、2人失踪。

2007年,辽宁省鞍山市海城西洋鼎洋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11·25”溃坝事故,造成18人死亡。

2008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980沟尾矿库“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9619.2万元。

2010年9月21日,位于广东信宜市的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信宜银岩锡矿尾矿库塞水大坝突然崩塌,造成22人死亡。

以上4起发生在国内的尾矿库溃坝事故,都是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都是“人祸”,而非“天灾”。

2019年1月25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造成350多人死亡(或失踪)。警钟再次响起。

科技助力整治“头顶之患”

2007-2018年间,我国相继开展了尾矿库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行动,以及“头顶库”综合治理等工作。经过近些年持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我国三等以上尾矿库全部建立了在线监测系统,一次建坝、干式堆排等技术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尾矿库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尾矿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自2008年以来,我国尾矿库连续11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边坡雷达在2015年广东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救援中的应用

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部分尾矿库安全管理粗放,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不完善,占尾矿库数量绝大多数的四、五等尾矿库尚未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尾矿库尤其是“头顶库”安全风险仍然很大,而尾矿库企业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期颁布的《关于印发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工作方案的通知》(应急〔2020〕15号)要求,扩大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覆盖范围,提高尾矿库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到2022年6月底前,湿排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位移、浸润线、库水位等的在线监测和重要部位的视频监控,干式堆存尾矿库要实现对坝体表面位移的在线监测。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与企业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的互联互通。

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02号)要求,突破尾矿库坝面和深部位移三维监控等关键技术。 

拖车式边坡雷达 

便携式边坡雷达

针对目前存在的尾矿库“头顶库”等突出风险问题,《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1年底全面完成“头顶库”治理。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到2022年6月底前所有尾矿库建立完善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对主要运行参数的在线监测和重要部位的视频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