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性地质灾害评价

1)滑坡危险性评价

①调查内容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② 评价方法

滑坡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在滑坡调查与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滑坡发生的历史记录、区域滑坡发育现状、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滑坡稳定程度、滑坡威胁程度等的综合分析,进一步评价滑坡发生的的频次、强度、速度、距离和扩展范围的预测评价,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分布位置、体积、发生时间概率、诱发条件、可能的扩展范围、运动速度和距离及其影响范围和强度。从而根据滑坡威胁对象,定性评价滑坡危险性。

2)崩塌危险性评价

① 调查内容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4)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质、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② 评价方法

崩塌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在现场调查及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崩塌灾害历史及现状发育程度分析、崩塌变形破坏特征、结构面交切程度、威胁范围等的分析,从崩塌灾害发生的概率、频次以及威胁对象的受威胁程度、滚石击中威胁对象机率等定性评价其危险性。

3)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① 调查内容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②评价方法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在现场调查后,在易发性评分的基础上,通过泥石流沟历年发生规律、降雨频率、泥石流物源储量、泥石流沟道冲击能力、泥石流堆积特征以及沟口威胁对象等,分析泥石流在不同降雨频率下发生的概率、频次、规模以及危害特征等,从而定性评价泥石流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