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意识是执行操作纪律的关键所在

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哈德逊河奇迹”的故事: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不久后遭到雁群撞击而双发失效。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萨利”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Chesley Sullenberger)沉着冷静,最终成功地将飞机安全迫降在哈德逊河之上,机上155人全部生还。随后的事故调查显示,机长在紧急关头做出了正确决定,他没有遵照既定的“常规”发动机失效程序进行事故处理和应对,因为该程序仅适用于航行高度下的事故处理,并不适用于飞机起飞不久后的紧急迫降。机长在充分了解现有程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相关风险的情况下,最终明智地做出了正确决定

 

 

 
 
 

 

杜邦将操作纪律定义为“根植于组织每位成员脑海中的工作承诺,即始终以合理正确的方式执行各项工作任务。”具有高操作纪律水平的组织呈现出多个特征:

  • 领导人员以身作则;

  • 实践依照既定程序执行;

  • 员工参与度高,秉承共同的价值观;

  • 且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及敏感度。

 

 

操作纪律并非只是意味着“严格遵照既定程序。”事实上,制定适用于操作工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的程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鉴于“萨利”机长的事迹,操作纪律也意味着了解所面临的风险,并知道应用哪一程序以消减这些风险。

 

为了减少事故,实现有效操作纪律,组织必须确保员工了解并能及时察觉在其工作场所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落实相关的风险消减程序及流程。在已制定程序的情况下,操作工需要知道其限制因素和条件,并务必记住对该程序对于现有风险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因为这将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合理的决定,即使评估结果显示他们需要改进该程序。

 

缺乏风险意识会导致人员盲目遵从既定程序及流程。从人文角度来看,如果风险意识缺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使人员形成一味顺从的心态。在需要做出评判的情况下,只依赖于“碰运气”的心态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安全与风险

 
 

 

提高风险意识水平的第一步是将组织的思维从安全转向风险。

 
 

这其中的差异很细微,但却十分重要。安全包含两种状态,安全和不安全。人员通常会将安全理解为没有事故发生。然而,事故的发生总是会出人意料,促使组织调查现有控制措施的不足之处。通常情况下,安全是被动的,并被视为是组织安全团队(或维护或技术团队)的职责,其他人只需要执行他们的工作并遵守既定程序即可。

 

另一方面,风险理念更具持续性——涉及高风险和低风险。

 
 

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可避免自满心态的养成。风险理念意味着,无论当前安全绩效如何,风险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持续控制和降低风险。为了实现理想的安全绩效,每位员工都需要了解其日常运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对保持对这些风险的敏感度。风险意识不是另一种程序,而是每个人都必须各自养成的心态。

 

 

 
 

 提高风险意识水平

 

 
 

 

实现组织文化转型,提高风险意识要求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

 
 

一线人员对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运营风险了解最深。他们知道哪些程序有效,哪些程序通常不适用。但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养成自满的心态,以致于他们即便知道风险的存在,也会选择性忽视。确保一线操作工能够清晰阐明运营风险并使其重新内在化有助于将他们的思维从安全转向风险,并使他们能更轻松及时地识别日常风险。

 

举例来说,在高危环境下,最佳实践在于与相关操作工和技工定期进行工艺危害分析(PHA)。

 
 

然而,PHA只是一项单一事项。尽管PHA十分重要且有效,但对危害和风险的相关讨论并不应只局限于PHA期间或换班前会议等其他适时事件中。相反,风险讨论的频率应该更高,且以非正式但组织有序的方式进行,无需领导层提出任何要求。这一做法的目的并非取代PHA的严谨性,而是作为补充,并使风险讨论常规化,以促使一线操作工能持续公开地进行风险讨论。

 

 

我们的目的在于使一线人员将自己视为安全风险防护的关键环节。尽管并不完全,但他们各自都了解掌握了公司所面临的一些特定运营风险,并深知自身在确保控制措施完整性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提高组织整体的警戒性。如此一来,我们能明显观察到操作纪律存在几个特征。首先,工人不再盲目遵从既定程序。实际上,大多数工人都能识别潜在危害并对现有程序做出相应修改。其次,他们不再仅强调风险,而会主动设法解决这些风险。再次,他们会向领导人员寻求必要支持,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并要求领导人员以更透明、更有效的方式沟通其针对所识别风险制定的相关方案。

 

 

操作纪律要求的不仅是遵从既定流程和程序,组织还必须帮助人员逐渐养成较高的风险意识和敏感度。鼓励一线操作工关注日常风险而不知是安全,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明智决策,养成前瞻主动意识,同时减少自满,这是实现有效操作纪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