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方法

一、设置警戒区域、实行交通管制

加强第一出动力量调度,泄漏事故的首批力量以二级火警为标准,调派力量4到6辆水罐、泡沫车、1到2辆抢险车、支队指挥车到场指挥;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包括气体是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及是否泄漏,决定事故危险等级,适时调集公安、电业、自来水、环保、煤气、厂方技术人员、化工专家人员等,到达现场共同参与处置,必须实行“统一指挥”原则。消防部门到达现场后,根据运输介质了解其危险性,设定相应的警戒区域;杜绝迅速熄灭泄漏区周围的一切火源包括一切明火、电火,并注意处置潜在火灾如静电火花、摩擦火花等,以防止意外泄漏引起爆炸;组织泄漏区人员向逆风向疏散,泄漏区除留应急处置所必须的人员外,其他人员应迅速撤离,以防人员中毒及突然爆炸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二、查明现场情况、实事求是采取应对措施

把握风向、风速、地形和油气的扩散范围。消防部门第一出动力量到达现场后,不要盲目进入现场,消防车应停在距离事故现场150米以外的上风方向;严禁直接驶入现场。如车辆在行驶至事故地,必须在下风方向时,此距离应更远,同时,在实际处置中,应将消防车辆设置在上风或侧风方向,特殊情况下可根据现场地形灵活调整。随车指挥员,应首先向知情人(槽车驾驶员或押运员)了解槽车所运输的介质理化性质、储量、泄漏部位等情况,结合途中所掌握的一些信息资料,初步确定处置方案。如果槽车驾驶员或押运员应发生事故逃跑或已受伤送至医院,一时无法直接了解槽车内危化品介质时,可直接通过罐壁电话号码或槽车车牌、铭牌等间接了解槽车内所运输的介质。

三、侦检

侦检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的首要环节。在处置化学灾害事故时,必须加强侦检这一环节,利用检测仪器检测事故现场出事故的物质(大多数槽车也许根本没有携带危险化学品的MSDS,也许根本不知道厘里面装的是何物质)、气体浓度和扩散范围,并做好动态监测。根据灾害情况不同,派出若干侦察小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侦察小组由2到3人组成(其中一人为单位技术人员)。一是对不明危化品,应立即取样,送化验室化验、分析,确定名称、成分,同时根据检测仪器,确定泄漏物质种类、浓度、扩散范围;二是对已知性质危化品的泄漏,可以用可燃气体检测仪确定危险范围和污染范围;三是受困人员情况侦察,有无人员被困;四是侦察泄漏情况,确定泄漏位置(容器、管线、阀门、法兰)、泄漏原因、泄漏程度;五是侦察环境,确定攻防路线、阵地;六是测定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四、加强防护

消防员刚到现场时,绝不能冒然深入事故源附近区域,必须在对事故现场危险性作出正确判断,并充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之后,方可展开全面行动。进入事故现场,都要佩戴隔绝式呼吸器,进入内部执行关阀或堵漏任务的消防员内衣必须是纯棉,外着气密性防化服或其它型号的防化服。指挥员要对事故现场的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估,全员掌握危险源及危害程度,采取有效控毒,抑爆等措施,要顾及官兵的生命安全,不能盲目进入,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五、处置

针对不同化学灾害事故,处置方法有:关阀断源、倒罐转移、应急堵漏、冷却防爆、注水排险、喷雾稀释、引火点燃、回收。在处置的同时,坚持先救人。其次是关阀断源、倒罐转移、实施堵漏,遇到易燃易爆的还应引火点燃。对有的毒性较大、无法引燃的要进行输转,进行无害处理。

(一)堵漏

对于油罐或带压力的易燃气体罐车首先应判明泄漏的位置。若泄漏点位于阀门下游,则应迅速关闭泄漏处上游的阀门,如关掉一个阀门还不可靠时,可再关一个处于此阀上游的阀门,若泄漏点位于阀门上游,即属于阀前泄漏,这时应根据气象情况,从上风方向逼近泄漏点,实施带压堵漏。堵漏抢险一定要在喷雾水枪、泡沫的掩护下进行,堵漏人员要精而少,增加堵漏抢险的安全系数。根据罐车泄漏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堵漏方法(关阀制漏法,堵漏密封剂等)。堵漏不成时要加强水枪掩护,开挖疏散沟,泡沫覆盖流淌在公路上的危险品,以防事故范围扩大。

(二)适时倒液,转移危险品

如果泄漏严重而又无法堵漏时,应及时倒罐放液,将危险品转移至安全地带,尽可能减少泄漏的量。对油罐车的处理要加强保护。在吊起油罐车时,一定与吊车司机紧密配合,用水枪冲击钢丝绳与车体的摩擦部位,防止打出火花,用泡沫覆盖车体的其他部位。在油罐事故车拖离现场时,用泡沫对油罐车进行覆盖,并派消防车跟随,防止拖运中发生问题。

(三)喷水喷气,加速扩散

对于已泄漏出的气体,应喷水将气态的危险品冲散,以加速其向安全地带扩散,防止现场人员中毒和发生爆炸。如有条件还可以开启水蒸气进行驱散稀释。对于稀释驱散扩散油气。应组织一定数量的喷雾水枪,稀释驱散油气,由上风向下风向驱散,向安全地区驱散,稀释不能用强水流冲出。同时还要注意用水稀释阴沟、下水道、电缆电信沟内的油气。

在处置危化品泄漏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化学品已经危险化学品和水的混合液流入雨水口、下水道及江河之中。

六、洗消

化学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及附近的道路、水源都有可能受到严重污染,若不及时进行洗消,污染会迅速蔓延,造成更大危害。

(一)物理洗消法

主要有利用通风日晒雨淋等自然条件,使毒物自行蒸发散失及被水解,使毒物逐渐降低毒性或被逐渐破坏而失去毒性,用水浸泡蒸煮沸,或直接用大量的水冲洗染毒体。可利用棉纱、纱布等浸以汽油、煤油和酒精等溶剂,将染毒体表面的毒物溶解擦洗掉,对液体及固体污染源采用封闭掩埋或将毒物移走的方法。但掩埋必须添加大量的漂白粉。物理洗消法的优点是处置便利,容易实施。

(二)化学洗消法

化学洗消法是利用洗消剂与毒源或染毒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或毒性很小的产物,它具有消毒彻底对环境保护较好的特点,然而要注意洗消剂与毒物的化学反应是否产生新的有毒物质,防止再次发生反应,染毒事故化学洗消实施中需借助器材装备,消耗大量的洗消药剂成本较高。在实际洗消中化学与物理的方法一般是同时采用的,为了使洗消剂在化学突发事件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洗消剂的选择必须符合“洗消速度快、洗消效果彻底、洗消剂用量少、价格便宜、洗消剂本身不会对人员设备起腐蚀伤害作用的洗消原则”。化学洗消法主要有中和、氧化还原法、催化法等方法等。

1、中和法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消除毒物。强酸(硫酸H2SO4、盐酸HCI、硝酸HNO3)大量泄漏时可以用5-10%的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作为中和洗消剂,也可用氨水,但氨水本身具有刺激性,使用时要注意浓度的控制。反之,若是大量碱性物质泄漏(如氨的泄漏),用酸性物质进行中和,但同样必须控制洗消剂溶液的浓度,否则会引起危害,中和洗消完成后,对残留物仍然需要用大量的水冲洗。

2、氧化还原法:利用洗消剂与毒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毒性大且较持久的油状液体毒物进行洗消,这类洗消剂如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三合二(其性质与漂白粉相似),但漂白粉含次氯酸钙少、杂质多、有效氯低,消毒性能不如三合二,可它易制造,价格低廉。如氯气钢瓶泄漏,可将泄漏钢瓶置于石灰水槽中,氯气经反应生成氯化钙,可消除氯对人员的伤害和环境污染。也可利用燃烧来破坏毒物的毒性,对价值不大或火烧后仍能使用的设施、物品可采用此法,但可能因毒物挥发造成临近及下风方向空气污染。所以必须注意妥善采取个人防护。

3、催化法:利用催化剂存在下毒物加速变化成无毒物或低毒物的化学反应。一些有毒的农药(包括毒性较大的含磷农药),其水解产物是无毒的,但反应速度很慢,加入某些催化剂可促其水解,利用农药加碱性物质可催化水解。因此用碱水或碱溶液可对农药引起的染毒体洗消。

(三)常见毒物及其中和剂(见下表)

毒气名称

中和剂

毒气名称

中和剂

氨气

水、弱酸性溶液

氯甲烷

氨水

氯气

硝石灰及其水溶液、苏打等碱性溶液、氨或氨水10%

液化石油气

大量的水

一氧化碳

苏打等碱性溶液

氰化氨

苏打等碱性溶液

氯化氢

水、苏打等碱性溶液

硫化氢

苏打等碱性溶液

光气

苏打、碳酸钙等碱性溶液

(四)洗消的对象

化学事故发生后,最有效的消除灾害影响的方法是洗消,洗消的范围包括在救援行动情况许可时,对受污染对象进行全面的洗消,对所有从污染区出来的被救人员进行全面的洗消,对所有从污染区出来的参战人员进行全面的洗消,对所有从污染区出来的车辆和器材装备进行全面的洗消,对整个事故区域进行全面的洗消,还须对参战人员的防化服和战斗服和使用的防毒设施、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洗消。

1.染毒人员和器材洗消

洗消的方式有开设固定洗消站和实施机动洗消两种方式。固定洗消站一般设在便于污染对象到达的非污染地点,并尽可能靠近水源,主要是针对染毒数量大洗消任务繁重时使用,机动洗消主要针对需要紧急处理的人员而采取的洗消方法。如利用洗消帐篷,对须承担灭火救援任务而被严重污染的人员进行及时洗消,它具有灵活方便的优点,一般可用大量清洁的热水,常用公众洗消帐篷、战斗员个人洗消帐篷、高压清洗机等专业洗消设备对人员进行洗消。如发生的是严重的化学事故,仅靠普通清水无法达到实施洗消的效果时,可加入消毒剂进行洗消,如果没有消毒剂也可用肥皂擦身,对人员实施洗消的场所必须是密闭的,有专人负责检测对人员实施洗消时应依照伤员、妇幼、老年和青壮年的顺序安排。洗消对象是染毒车辆器材,包括参战人员的衣服和检测仪器等,车辆的洗消可用高压清洗机、高压水枪等设施。实施自上而下、由里到外、从前到后的顺序清洗。没有专业设备也可用清水或消毒液擦洗浸泡、冲刷、日光照射等方法实施。洗消完毕的人员和器材装备,须检测合格后方可离开。否则染毒对象需要重新洗消,直到检测合格。

2.毒源和污染区的洗消

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发生后,要做到及时排除危险物质,不仅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对泄漏部位实施堵漏或倒罐转移,而且必须对危险源和污染区实施洗消,对液体泄漏毒物必须在有毒物质泄漏得到控制后才可实施洗消。洗消方法的选择根据毒物性质和现场情况来确定,对事故现场的洗消有时需反复进行多次,通过检测达到消毒标准方可停止洗消作业。

常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

来源:湖南安全生产监督局网站    时间:

1、金属与类金属毒物

(1)铅

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

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

(2)汞

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3)铬

钢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相对密度7.20,熔点1900℃,沸点2480℃。氧化缓慢,耐腐蚀。不溶于水,溶于盐酸、热硫酸。铬化合物中六价铬毒性最大。化肥工业催化剂主要原料三氧化铬,是强氧化剂,易溶于水,常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于厂房空气中。

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铬在体内可影响氧化、还原、水解过程,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六价铬抑制尿素酶的活性,三价铬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

(4)锰

浅灰色硬而脆的金属。熔点1260℃,沸点2097℃,易溶于稀酸。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化合物中的锰的原子价越低毒性越大。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为主,多因吸入高浓度锰烟和锰尘所致。轻度中毒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举止缓慢。重度中毒者出现四肢僵直、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不清,智能下降等症状。

2、有机溶剂

(1)苯

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苯中毒是由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的。酚是原浆毒物,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最活跃的早期活性细胞的毒性作用更明显,使造血系统受到损害。另外苯有半抗原的特性,可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具有抗原性,发生变态反应。

(2)甲苯

为无色具有芳香味的液体。沸点100.6℃。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甲苯毒性较低,属低毒类。工业生产中甲苯主要以蒸气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很少。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慢性中毒主要因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甲苯蒸气所致,出现头晕、头痛、无力、失眠、记忆力衰退等现象。

(3)四氯化碳

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油状液体。熔点-22.9℃,沸点76.7℃。不易燃、遇火或热的表面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四氯化碳蒸气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液体和蒸气均可经皮肤吸收,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3、硝基苯和苯胺

硝基苯是五色或淡黄色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油状液体。相对密度1.2037,熔点5.7℃,沸点210.9℃。几乎不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或苯互溶。

苯胺是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相对密度1.022,熔点-6.2℃,沸点184.4℃。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和苯等。

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氧化变成硝基酚和氨基酚,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这类毒物还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性贫血,也可直接引起肝、肾和膀胱等脏器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