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救援专业队建设初探

 为进一步提高消防部队应对“一高一低一大一化”等特殊灾害事故处置能力,补齐当前灭火救援短板问题,公安部消防局提出了建设灭火救援专业队的理念,指出了专业队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没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笔者结合吉林省主要灾害事故特点和灭火救援器材装备配备的实际,对灭火救援专业队建设工作进了初步的调研和思考,并从灭火救援专业队的概念、组建模式、如何依靠现有人员装备组建专业队和将来装备配备发展需求等方面,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什么是灭火救援专业队

笔者认为,灭火救援专业队是针对某一类灾害事故处置工作需要,而建立的由专业人员、专业装备组成,开展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技能素质,日常有针对性灭火救援准备,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攻坚克难“冲得上、打得赢”的灭火救援专业队伍。它可以是一个班组,也可是一个建制单位,还可以是多种灭火救援力量经过科学编成后的集合体。那么,为什么要建专业队?它与我们现在的特勤中队和普通中队有什么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任务不同。按照相关标准,城市消防站分为普通消防站、特勤消防站和战勤保障消防站。其中,普通站又分一级站、二级站和小型站。普通中队只具备处置普通火灾和一般性抢险救援的能力,很难完成灭大火、救大灾、攻坚克难的任务,即使多个中队联合作战也很难应对“一高一低一大一化工”等特殊灾害。特勤中队虽然具备一般特殊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但由于“身兼数职”、任务繁重、精力有限,在面对大型、疑难火灾时,单靠一个“多功能”的特勤队来攻坚,制胜的手段也捉襟见肘,打赢的底气仍略显不足。战勤保障大队虽然职能相对单一,但也仅限于后方保障,是打赢的保障而不是“尖刀利刃”。与其相对应的灭火救援专业队,则是针对某一类灾害事故处置而建的专业化队伍,职能不仅单一,而且极具针对性,这才是打赢制胜的基本保证。

(二)装备配备不同。现行的执勤中队都是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进行组建,车辆装备类型相对统一、规范。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也有部分地区购买了装甲车、101米登高平台消防车、涡喷消防车、排烟车、远程供水系统、大功率泡沫消防车、大流量高喷消防车、无人机、机器人等特种车辆装备,但仍存在配备数量、分布不合理,前后方作战不成体系等问题。灭火救援专业队就是要根据不同灾害事故类型,将特种车辆装备按照“平时分散执勤、战时集中调派、前后科学搭配”的方式,发挥各类特种器材装备的作战效能,从而形成专业队装备配备体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专业队的装备建设不是贪大求全,不是大包大揽,主要是突出高、精、尖,实现攻坚克难、破难题的功能。

(三)执勤准备不同。无论是特勤中队还是普通中队,器材装备都是根据配备要求和消防车的携行能力进行准备,摆放形式基本一致。而专业队的作战准备则不同,例如,高层灭火救援专业队主战车的水带就不应该是我现场常用的对折双卷式,这种方式在沿楼梯蜿蜒铺设水带或其他方式铺设水带时非常困难、效率低下。在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台湾、上海等地的高层专业队均采用的是单卷式和“Z”字折叠式,同时还配备水带提篮和水带背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向上铺设;同时,高层专业队必须配备高压分水器、分水器接口必须配带保护装置或4.5米安全绳以及吊绳器材装备所需的100米以上的通用安全绳。其他专业队的作战准备也各有不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需要各专业队根据作战需要逐步摸索和完善。

(四)作战编成不同。作战编成就是将人员分组、装备配备根据作战需要,按照最科学、最高效的搭配方式进行任务分配,固化分配方式,强化协同配合,从而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每个独立的作战单元都有自己的作战编成,小到一个攻坚组,中到一个执勤中队,大到多个中队、甚至多个支队的联合作战。我省当前的各类专业队就是依靠多个中队的作战单位进行优化组合后而建成的,也是一种作战编成。那么,专业队的作战编成和多个中队联合作战的作战编成有什么不同,特别是一些400人左右的二类支队,市区只有3-4个中队,无论组建哪类灭火救援专业队都是依靠这些中队的人员和装备,在未成立专业队之前,一旦发生较大火灾,调派方案也是出动市区全部执勤力量。两者出动力量虽然基本一致,但区别却大相径庭。一是调派方式不同,非专业队模式,多数是全部出动,而专业队是根据该类型灾害处置需要,按编成出动,装备更有针对性,无用的车辆不出动,可以节省作战空间,特别是总队实施跨区域力量调派时,以专业队内部的各分队为单位进行调派,更具有针对性、便捷性、实战性;二是作战体系不同,多个中队联合作战时,每个中队是独立的作战体系,不同中队的内攻小组之间不是一个体系,同理后方也是一样,均属于独立的各自为战;三是作战效能不同,例如高层建筑火灾需要耦合供水时,中队内部可能没有2台压力匹配的主战车进行耦合,再例如扑救石油化工火灾,中队供水车流量与主战车流量可能不匹配,而专业队是将多个中队的高精尖装备进行科学编成后的作战体系,可以形成合力,实现作战效能最大化。

 

专业队的建设模式有哪些

 

灭火救援专业队的种类有很多。10年前,就已经有了地震、水域、矿山和井下等事故处置专业队,并持续发展壮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层、地下、城市综合体和石油化工等恶性火灾的不断增多,火灾扑救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和难题,灭火救援的短板越发明显,促使“一高一低一大一化”灭火救援专业队应运而生,并且亟待加强。据了解,全国灭火救援专业队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小精尖”班组模式。目前,全国比较典型的班组型专业队有地震搜救类专业队、水下井下救援类、山岳水域救援类、危化品堵漏类、核事故处置类等,而且很多都是地方专业人员组成。灭火救援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是广东总队的专业队、香港(日本)烟帽队等。以广东总队的高层专业队为例,一是根据超高层公共建筑由多家物业管理服务单位管理且相互间不构成隶属关系的实际,依托微型消防站按照“一楼多站”模式建队。即按使用管理区域设置多个微型消防站,单个微型消防站应按照“一站多点”建设模式建设;二是依托超高层单位物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组建技术处置队,队员由电工、水暖工、钳工、机电工、燃气管道工等特珠工种技术人员组成。每班(组)队员不得少于4名,并明确班(组)长1名。每班(组)队员中各特殊工种人员不得少于1名;三是依托各执勤中队的特种车辆,以车辆班组为单位成立专业队,每个专业队只是针对1-2个灭火救援难点难题,用于配合,而不是整个高层火灾的扑救。当然,广东总队也有依托1-2个中队组建的专业队,我们在后面统一说明。

(二)独立建制单位模式。这类专业队比较典型的就是化工企业的专职队,每个大队都是成建制的单位,每个大队都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队,在装备选型上直接按照作战需要进行配备。例如:有专门负责高喷灭火的大队,有专门负责供水的大队,有专门负责堵漏的大队,有专门负责洗消救护的大队。全国也有部分总队、支队依靠一个特勤中队或普通中队,通过加强人员、装备配备,独立组建专业队的情况,但由于受营房和辖区其他灭火救援任务限制,这种模式的专业队数量仍然较少。

(三)多单位编成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也是目前全国消防部队通用的做法,就是将邻近的几个中队或配备“高精尖”装备的几个中队联合起来,按照各类型灾害处置需要,抽调其中的人员和装备进行科学编成后组建的各类灭火救援专业队。今年10月份,在部局召开的灭火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工作视频调度会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兄弟总队利用单兵图传系统汇报展示的专业队都属于这种模式。通过风险评估,立足现有力量,采取“1+N”的模式,按照“属地主建、特勤主战”的思路来科学谋划、精准定位。在辖区高层建筑密集的消防中队,组建以攻坚班(组)为载体的专业分队,再依托特勤中队打造高层建筑专业队,平时分散、战时集中,定期集训、联合演练,形成“一队多点”的攻坚力量布局。一旦发生火情,既可在火灾初期实现响应快、到场快、控制快,也可在大火形成之前利剑出鞘、重拳出击、打赢制胜。

 

吉林省专业队建设的发展方向

今年,总队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省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业队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坚持以全省最大、最难、最复杂灾情处置为标准,以现役消防部队为主力,以特勤力量和特种车辆装备为重点,按照“边建队、边训练、边完善”的思路和“火灾风险评估、完善力量编成、实战效能测试、加强装备建设、开展专业训练”的步骤,逐步实现专业化编队、建制化出动、扁平化指挥的建队目标。《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区域灾害事故特点和执勤实力分布,按照“立足辖区、辐射周边、高低搭配、优势互补”的建队原则,分类型组建1个或多个专业队,全省计划组建14个高层专业队、11个地下专业队、16个综合体专业队、10个化工专业队,并具体明确了各类专业队人员和车辆装备的构成要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该《意见》属于指导性文件,非强制性标准。各支队要结合实际,专业队不能贪大求全,不只是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人员、车辆都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关键是要优化编成、形成合力、打造“杀手锏”,切实能够解决我们当前灭火救援的短板问题。笔者认为,建设的重点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建队目的。灭火救援专业队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拉支队伍、挂块牌子,与一般队伍没区别,这样就是流于形式、应付交差。它的定位是关键时刻担负特定任务、具备打赢手段、能够一招制胜的攻坚力量。要立足辖区主要灾害事故处置需要什么,灭火作战力量缺少什么,有针对性的采购配备特种装备,对现有力量进行科学编成,避免1+1=2甚至1+1

(二)配备攻坚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队伍就要配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殊装备。要围绕不同的作战能力需求,加大高精尖车辆装备的配备、应用与革新,展示专业化的程度。比如,针对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能不能配备专门从外部实施供水、外攻灭火的装备和飞行器;针对大体量、大跨度建筑,要着力研究高强力破拆、多角度排烟的专业车辆;针对石油化工火灾,近端要有无人机侦察、移动炮灭火、机器人围堵,远端要有大功率水罐、泡沫车和远程供水、供泡沫系统作为保障,尤其是要研究配备关键时刻能够盖得住、灭得了、不复燃的高效能泡沫。总之,要把最顶尖、最耐用、最实用的装备配备到专业队伍。并着力提高复杂极端条件下的单兵作战能力,个人防护装备要武装到“牙齿”,比如热防护性能高还便于行动的避火战斗服,带精确温度显示的红外热像仪,定位准、无死角的单兵定位、通信和图传系统,从细节上要处处体现专业能力。总队要求室内供液高度不应小于150米、叠加流量不应小于30L/S,高喷车射水高度不应小于80米、叠加流量不应小于80L/S,举高救人不应小于50米,后方供水叠加流量不应小于180L/S。地下专业队突出排烟消防车和消防机器人的配备,其中正压排烟量不应小于40万m3/h,负压排烟量不应小于10万m3/h,化工专业队突出大功率泡沫消防车、70米以上高喷消防车、远程供水系统的配备,其中泡沫车供液流量不应小于166L/S,高喷车横跨距离不应小于30米、流量不应小于60L/S,远程供水系统供水流量不应小于200L/S,地下轨道交通必须配备路轨消防车或轨道车,从而满足各类灾害处置的需要。因此,各地今后采购装备时应集中财力满足上述标准,打造各地的“拳头”和“尖刀”。

(三)固化作战模式。首先,要根据灾害事故规模,进一步细化火警和应急救援分级,本着“辖区专业编组、区域专业编队、增援模块叠加”的调派原则,把专业力量纳入第一响应的作战力量编成,纳入数字化预案平台系统,平时要开展实战推演,战时要做到一键式启动,包括装备、后勤、医疗等力量都要遂行作战,真正实现“杀鸡用牛刀”。其次,要规范执勤战备要求,从水带的统型、摆放,到装备作战性能的前后搭配,再到互联互通的通信手段都要做到科学、合理,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各组、各中队之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在高层水带铺设、装备携行,地下内攻纵深、器材前运,化工工艺处置、登罐灭火等重要战斗环节方面,必须反复开展实操培训和实地演练,切实达到编成的目的,实现攻坚打赢的目标。最后,在灭火救援现场,总队、支队指挥员要让专业队担重任、打主攻,统筹相关力量协同配合,真正形成体系化、专业化作战,切实发挥其尖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