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一):消防员的身份牌


在火灾事故现场,除了体现指挥层级和职能不同外,多数国家的消防员还另配有身份标牌或姓名牌。与军队的身份牌略有不同,消防员的身份牌往往自成体系,且在作战行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不容小觑。

1  起  源

同很多灭火应急救援领域的创新一样,消防员的身份牌发源于美国。美国地广人稀,消防体制是名副其实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结合。各种身份的救援人员到场后,如何管、如何用,是个大问题。现场出现轰燃、回火、坍塌,或是发生救援人员遇险、失联等紧急情况时,指挥员对现场人员的底数不清,就会是个更大的问题。
美国的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建筑较多,内攻危险也相对较大,消防员殉职(Line of Duty Death,LODD)和受伤主要集中于此。于是就有消防员参考了畜牧场广泛使用的牛耳标签(cow tag),也有人称其发源于军队的狗牌(dog tag),制作了标签系统(tag system)用于内攻人员的管控。

2  分  类

传统标签系统的低成本和易用性,使其很快在消防队之间传播并得到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标签系统发展为出多种形式的人员管控系统(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

2.1  标签系统

一般为双标签系统,颜色多是一白一红或一黑一红。白色挂于消防员所跟车辆,便于车辆指挥和驾驶员掌握跟车人员。红色随身携带,需内攻或进入重危区时交于安全官(员)、战斗区段指挥,与空呼管理(Air Management)配套使用。
英国消防也有类似的标签系统(Tally System)。

2.2  护照系统(Passport System)

护照系统由西雅图消防局于1990年发明,与标签系统类似,正面标注人员信息,背面有磁贴或魔术贴,可贴于记录内攻的白板上。

2.3  电子标签系统(Electronic Tag System)

电子标签系统是采用二维码(Barcode),GPS 定位,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技术手段,对消防员进行追踪定位。

  • 二维码可以理解为传统标签系统和护照系统的变种,将其信息电子化,功能上与以上两种系统相同,需手动扫描。

  • GPS定位技术的引入,使救援人员在现场的位置更为清晰,局限在于一旦进入建筑内部,由于信号屏蔽等问题,需要辅助技术(如中继器)才能实现人员定位。

  • RFID,也就是常说的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的标志。可查询到的成功案例,是纽约消防局于2015年全面启用的电子标签人员定位系统(RFID personnel location system)。为增加标签的信号传输强度和识别半径,纽约消防局采取的是内置电池的电子标签,缝制在战斗服内,接近车辆或登车都会被车载平板识别。

    3  演  化

    从单车出动、单消防站出动、到多站点出动,跨区域增援,人员管控的问题得以缓解,大型火灾事故现场的车辆、装备、物资的管控同样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演化出了作战单元识别系统(Unit Identification System)和现场管控(Fireground Accountability)。

    3.1  作战单元识别系统

    作战单元识别系统是人员管控系统的升级版,以作战车辆为单位,参照军队作战单元识别,建立代码体系,标注在战斗服或空呼器上,同时以磁贴标签的形式体现于现场指挥板( Command Accountability Board)。



    3.2  现场管控

    现场管控是指挥体系的具体体现,是对现场车辆、人员、装备和物资的统筹,是对力量部署和处置进度的把握,多采用固定格式的白板、指挥箱或电脑指挥系统等形式。

    至此,形成了任务层(task level)的作战人员管控、战术层(tactical level)的战斗单元管控、策略层(strategic level)的现场资源管控,三维一体的格局,现场管控体系建立完整,且与指挥体系一一对应。

    4  应  用

    4.1  实施依据

    现行美国消防协会(NFPA)标准中,涉及到管控(Accountability)和人员管控系统(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的主要是:

    • NFPA 1500 消防部门职业安全与健康计划标准

    • NFPA 1561 应急部门事故管理体系和安全指挥标准

    • NFPA 1521 消防局安全官(员)职业资质标准

    NFPA 1500(3.3.77,2018)定义了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人员管控系统):

    A system that readily identifies both the location and function of all members operating at an incident scene.
    事故现场能够轻松识别作业人员位置和职能的系统。

    NFPA 1651(3.3.1,2014)定义了Accountability(管控):

    A system or process to track resources at an incident scene.
    事故现场用于跟踪资源的系统或过程。

    4.2  硬件应用

    上述提及的各类硬件系统,NFPA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导向。使用过程中,各类硬件的优点就不多说了,谈一谈短板。

    • 传统标签容易遗失,能够提供和追踪的信息很少,且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比如交接班了没把自己的标签取下来)。

    • 电子标签成本较高,使用环境的局限性较大,稳定性也较差,其中,GPS 对气象条件要求较为苛刻,RFID 需要集成在建筑中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 无人机、卫星、热成像系统、夜视系统等主流的军队作战定位系统,在民用领域还无法等到推广和普及。

      因此,电子标签系统的效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标签仍是使用最广泛的硬件。另外,美国各州、县的情况不同(特别是经费预算),导致全国无法统一,各地不相兼容。然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各地消防部门也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现场人员管控。

      4.3  制度保障

      NFPA标准要求,各地消防部门应建立与事故管理和指挥系统相匹配的人员管控系统。消防员应开展人员管控、紧急避险等方面的训练,并应熟悉所在单位使用的事故管理和人员管控系统。处置行动中,现场总指挥应启用人员管控清单,跟车指挥到场后应向总指挥“签到”。总指挥应根据灾害事故的类型、程度、规模,指定专人负责管控,战斗区段指挥应协助总指挥做好战术层面的人员管控。

      4.4  配套措施

      现场人员的管理,说到底,是为了以防万一,遇险、遇难和失联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哪儿?美国消防部门通过回顾与统计以往发生的案例,发现:如果到场后20分钟仍未控制灾情发展态势,往往会出现危险情况。因此制定了20分钟人员清点制度(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Report, PAR),与人员管控系统配合实施。
      现场需要营救的人员明确了,谁来救?在人力资源紧张的美国,通行的做法是到场后就要成立专门营救消防员的紧急救援小组(Rapid Intervention Crew/Team,RIC/RIT),且不参与现场的灭火救援行动。



      5  迷  思

      5.1  管控系统是不是全能的?

      问题之初,人们就寄希望于建立一套系统,能够全面解决现场的力量部署、任务分派和定位跟踪。然而,欧美国家逾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现场人员管控不是全能的,也很难实现任务分工精确到人,物理位置精准定位。即便是纽约消防局采用的,最先进的电子标签人员定位系统,也仅能做到外场人员定位,和初始任务记录,一旦远离车辆或进入建筑物内部,就无法实现人员追踪与管理。
      退回到问题的本源,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是现场有哪些人,二是哪些人内攻了多久。即便技术革新到了现在,依然是,且仅能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传统标签、电子标签或者直接清点人员就可以实现。第二个问题,负责检查空呼、登记内攻时间的安全员也可以实现。

      5.2  人员定位需要多精确?

      回过头来看,NFPA标准确实要求人员管控系统实现人员定位(location),但是对定位精度没有要求,是症结所在。笔者看来,这并非刻意的含糊其辞。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 一是技术标准的修订都存在滞后性,技术的发展很难预测,理想中的完美系统应该存在,至少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应该存在。今后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 二是从现场处置的角度考虑,能掌握所有人员的位置和任务信息当然最好。但就现阶段而言,技术层面实现不了,资源层面占用太多,成本高,效果差。而危险区域(如建筑物内部,危化品处置的重危区等)内的人员才是管控的关键,所以人员管控系统才会和空呼管理放在一起使用。换言之,将危险区域定义为需要使用空呼的区域,更为直接明确。

        5.3  人员管控能否避免伤亡?

         

        有人认为,人员管控可以避免伤亡。只能说,一定程度上可以。毕竟加强了人员管理,现场人员失控漏管、自由发挥(freelancing)的可能性降低了,任务分派和执行的效率提高了,确实可以提升行动安全。
        但事实上,危险往往出现在危险区域内,且突发性较强。灾害事故的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是会对内攻人员的灭火救援行动产生反馈的,灾情突变是对事不对人的。人员管控,本质上,是提高了对遇险人员的定人、定位,缩短了营救准备时间,提高了生还率。

        6  启  示

        6.1  制度保障是前提

        如上文所述,NFPA直接涉及到现场管控和人员管控的标准就有3部,分别是职业安全健康、指挥体系和安全官(员),一个是从消防员的安全考虑、一个从作战指挥的执行层面考虑、一个从制度落实的专人专责考虑,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美国在推行人员管控系统的过程中,也遇到过阻力、波折和反复,主要集中在人员行为模式的改变、行动意识的转变和配套措施的跟进上。事实证明,这个演进过程是必然、不可避免的,急不得、也乱不得。

        6.2  业务素养是关键

        硬件、软件的落实,归根结底是人在落实。电影《萨利机长》很好地体现了人为因素(human factor)在应急响应中权重。美国能够将人员管控和现场管控较好地执行下去,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关键要素:

        • 一是指挥体系完整、层次清晰,指挥链(chain of command)执行较为彻底,基本不存在越级指挥、交叉指挥的情况,使得战斗单元能够始终保持其完整性,避免了人员失散的情况。

        • 二是安全官(员)的地位和作用较为巩固,在指挥决策中的权重较高,确保了现场人员管控的实效。同时,这个岗位对人员的业务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 三是消防员个人业务素养较高,对火灾学、烟气控制等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好,能够学以致用,用之有效。另外,常态化开展紧急避险训练,熟练掌握遇险后的求救、逃生、营救等技能,也为内攻安全增加了一分保障。这也是现场人员管控的边界可以设在危险区域的进出口的原因。所以,要想避免伤亡,还是要从根上抓起,即: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

          6.3  适合自己就好

          翻看了很多美国消防员对人员管控系统的评述,大家也不觉得谁比谁高大上,各地消防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都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所以,经费问题只是一个方面,采用哪种硬件来实现管控功能,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自己就好。回头看看国内,很多东西都是似曾相识的。论指挥体系和人力资源配置,国内消防的全勤指挥部、各级指挥中心,能够实现的功能,远超欧美。
          即便是人员管控和空呼管理,国内也有很多地方的战训骨干在尝试和摸索,如合肥支队。特别要提的是这两年在推行的“一张图”,贵州支队已经实现了指挥中心、移动端同步传输,力量部署实时显示、建筑消防信息实时查询、现场图传实时调取等功能,且已经实体化运行,比之欧美毫不逊色。

          大安全的框架已经搭好,体系化的趋势已成必然,从根源上梳理,从关键问题上入手,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适宜做好本土化处理,相信国内的灭火应急救援体系也会逐步完善。

          核心词汇

          1. 人员管控系统:
            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System

          2. 管控
            Accountability

          3. 空呼管理
            Air Management

          4. 作战单元识别系统
            Unit Identification System

          5. 人员清点
            Personnel Accountability Report, PAR

          6. 紧急救援小组
            Rapid Intervention Crew/Team,RIC/RIT

          7. 指挥链
            chain of command

          中国消防救援知识汇总